首先看补心气的一组药:*芪、*参。
这两味药,大家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都是补气药。全身的气,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气的来源是肺吸入的空气,又叫清气。第二个气的来源是脾吸收的水谷之气,又叫谷气。清气和谷气在肺部混合,形成宗气,这个宗气是一身之气的根基,宗气足,则全身各个脏腑的气都足。而且,《*帝内经》强调,宗气能够入心,补充心气,助心行血。所以,*参、*芪,这两位药都是入脾、肺的,通过补充肺气、脾气,达到补宗气的目的,宗气足了,心气自然足。有了补心气的,当然还有补心血的,这就是当归。
当归,补血活血,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使血补而不滞。我们知道,心藏血,血养神,心血充足,心神才能得养,我们的神才会正常。而当归之所以能补心血,就是因为它汁液浓厚,这些浓厚的汁液能够补心之液,而心之液在心火的赤化作用下,很快就能转变成为心血。所以,我们常用当归补血,就是利用它的这个特点。通过补气、养血,达到养心的目的,这是治本。除了治本的,还有一些是治标的,能够快速改善心神状态,速效促进安神目的。
比如这里面的茯神、茯苓、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等等。我们细细讲讲这几味药。茯神、茯苓,是亲兄弟。茯苓,是一种菌类,这种菌类习惯生长在大松树底下,这些大松树一般都有几百年的历史,非常稳重。所以,古人认为,茯苓能够吸取松树之余气。所谓余气,就是松树多出来、不要的气。这个就有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了。跟着松树混,慢慢就能习得它的稳重之性,所以古人说茯苓能够安定心神。而茯神,是专门抱住松树根的那一部分,一般在茯苓菌体的里面,因为它在中心部位,所以它入心,更因为它与松树接触,能够获得更多的松树的灵气,所以镇心安神的能力比茯苓更强。酸枣仁,是滋补肝血的,被称为东方睡果,它通过滋养肝血达到养心血的目的,因为肝藏血、心主血,心血、肝血其实是一本两源头。柏子仁,就是柏树的种子。柏树,日常生活中见得不多,哪里有柏树呢?一般是在古庙、古刹、祠堂里面种柏树。比如,杜甫在成都丞相祠堂里就描写过古柏,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柏树给人的感觉非常肃穆,庄重,色泽仓黑,枝干森然,挺拔傲立,带有天生的威严。所以,古人还是利用这种“余气”的想法,通过柏子仁来汲取柏树的精华,人吃进来,就能获得柏树的气,进而镇心安神。而且,柏子仁多油,这些油分像当归一样,能够滋养心液,能够养心安神。五味子,是因为它有五种味道,酸甜苦辣咸,但是其主要味道还是酸味。酸味有一个功效,就是能够收敛。所以,五味子能够收敛心气,心气收敛主不耗散,就能令心神汇聚。就像一个家庭,如果耗散过多,那么依然存不住东西,而通过酸味的五味子,就能收敛主,聚集起来,聚集起来就能养心神。说完上面这些养心的药,我们再来说几味打辅助的药。
首先是半夏曲。半夏曲,是健胃消食的药。为什么治疗心,需要健胃消食呢?因为脾胃能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头。只有脾胃好了,才能源源不断化生血液。而半夏曲能够促进消化,消化好了,气血才能充足。还有一个重要的辅助药是肉桂。肉桂是一个温热的药,能够让身体变得温热,鼓舞气血的生长。为什么只有温热药才能鼓舞气血生长呢?这就像春天一样,只有春天、夏天,温度升高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动物、植物才会疯狂生长,而一旦到了阴寒的秋冬季,一切动物、植物都会枯萎、停滞繁殖,所以,在这个方子里用肉桂,就是把身体调到春天夏天这样的温暖季节,令气血得以生长。最后用了一味川芎。川芎是活血的药,为什么需要活血呢?因为我们用了好多的药,基本都是补药。补的过多了,就有一个弊端,容易形成雍滞,所以用川芎,它能够入血分,促进血的流通,这样,我们就不必担心补过头,导致气血太多而不动了。以上就是柏子养心丸啦,他通过补心气、补心血,最后达到养心神、治失眠的目的,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去药店买几瓶吃吃,对于治疗失眠、心慌、胡思乱想很有帮助。版权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