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诺奖10年间颁给3位诗人,我们比以往任何
TUhjnbcbe - 2021/7/31 15:37:00

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来自美国的诗人路易丝·格丽克(LouiseGlück)获奖。

理由是:Forherunmistakablepoeticvoicethatwithausterebeautymakesindividualexistenceuniversal.(她清晰无误的诗意的声音、带着朴素的美,使个体存在带有了普遍性。)

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都很青睐诗歌。

年所颁发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便授予了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SullyPrudhomme),理由是他的诗歌,体现了崇高的理想主义、完美的艺术、难得的心灵与智慧的结合。

而回顾近10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10位获奖者中有3位都是诗人,这个比例可以说相当高了。

或许说明了,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仍旧需要诗歌,甚至比以往的任何一个年代都需要诗歌的慰藉。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近10年来获奖的3位诗人:

路易丝·格丽克(LouiseGlück)

路易丝·格丽克年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家庭,她的成长并不顺利,高二辍学,之后长期被抑郁症、厌食症、失眠症困扰,或许正是痛苦给了她过于常人的感悟力,让她能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凡,同时也唤醒了读者们已经麻木的对生活的感知。

她写城市黎明的夜雨:

“我的心已变小;它只要一丁点儿填充自己。我看着雨水瓢泼而下在变得黑暗的城市之上”——《爱洛斯》节选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诺奖颁给这位诗人,你读过她的诗吗?

格丽克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国际笔会∕玛莎·阿布朗德非虚构文学奖、波林根奖。诗集《新生》获《纽约客》第一届年度读者奖。现居住在麻省剑桥,任教于耶鲁大学。

鲍勃·迪伦(BobDylan)

鲍勃·迪伦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音乐人,其实他还是艺术家和作家,他通过如诗般的歌词,令歌词的深刻寓意与音乐旋律成为同等重要的部分。

从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鲍勃·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的巨大影响还一直在持续。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的理由是“表彰其为美国歌曲传统带来的全新诗意表达”。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鲍勃·迪伦讲演:我也怀疑自己,这是文学吗?

特朗斯特罗姆(Transtromer)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是瑞典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也是心理学家和翻译家。他著有诗集十余卷,并被翻译成三十多国的文字。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终生只用诗歌这一种文体进行创作,并被誉为“隐喻大师”,他的作品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短小精炼通透,他的作品也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诗人。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特朗斯特罗姆的写作信条:写得少,但写得好

诺贝尔奖给出的获奖理由是:“经过他那简练、通透的意向,我们得以用崭新的方式体验现实世界。”

来感受一下他的诗句:

突然,漫游者在此遇上年迈

高大的橡树――像一头石化的

长着巨角的麋鹿,面对九月的大海

那墨绿的城堡

北方的风暴。正是楸树的果子

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

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

在厩中跺脚

——《风暴》

辛波斯卡(WisawaSzymborska)

再往前追溯,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诗人,就是20多年前的年了。那一年,诺贝尔奖颁给了波兰诗人维斯瓦娃·辛波斯卡(WisawaSzymborska)。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享有“诗坛莫扎特”的美誉。她是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以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以小隐喻开启广大想象空间。她的诗集《万物静默如谜》年在中国出版,一时间成为国内读者的至爱诗集,畅销一时,还掀起了一股国内诗集出版的热潮。

“同样的事不会发生两次。因此,很遗憾的我们未经演练便出生,也将无机会排练死亡。”——《不会发生两次》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辛波斯卡最著名的7首诗

这十年,是世界飞速发展得让人有点晕的十年。世界逐渐被科技、消费、娱乐包围,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精神的失落,言语的贫乏,还有与日俱增的焦虑、孤独、疏离。

大家渐渐不读诗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诗歌就像今天的热门金曲一样火,在北京大学,诗人骆一禾、海子和西川所就读的中文、法律和西语系,分别拥有自己的诗歌刊物《启明星》、《晨钟》和《缪斯》。

然而,这个梦一般的时代很快结束了。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两个多月后,为处理海子身后事心力交瘁的骆一禾,也因脑出血忽然倒地,不治身亡。

阿多诺的“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常常被用来谈论二战以后诗歌的处境,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也总是会听到“写诗有什么用”的质疑声。

正如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Heaney)所说,

“在某种意义上,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又是无限的。就像在沙中写字,在它面前原告和被告皆无话可说,并获得新生。”

可是,我们今天阅读李白的诗,没有受到教育吗?阅读屈原、杜甫的诗,没有获得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吗?

有时候,我们遇到一个优美的诗句,它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遇到了知己,它让我们重新感悟了生命的美好,可以有勇气继续生活……

其实每个人在心里都深深知道,我们需要诗歌。

所以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日本援助中国各地的物资箱上写的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才会那么感同身受,因为心中的柔软被唤醒了。

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的第三集,拍摄了云南保山漭水中学的学生。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这部纪录片没有去表现乡村学生求学的艰苦,而是把视角转向一门课程——诗歌实验写作课。

在这门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感受自然,鼓励孩子们写诗。

写诗对于这些乡村孩子有什么用呢?考试又不考,毕竟高考拿高分,才是最切实能让他们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事情。

诗歌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

这部纪录片给出了一个答案:诗歌确实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诗歌可以改变一个人。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有个留守小女孩为在远方的母亲写了一首诗:

“小鸟是大鸟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在写诗的同时,她在心里也完成了和母亲的和解。

当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便不会再去追问诗歌到底有什么用,更不会去怀疑、否认诗歌的意义。

我们读诗、写诗,并非是为了某些现实的功用,或是改变什么,而是来自灵*深处的召唤,唤醒我们压抑的情感,让我们尝试探索生命中的各种可能性。

林语堂曾说,假如没有诗歌,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

大概不止中国,如果没有诗,世界都会变了模样。

从古至今,世界上众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诗人创作了无数异彩纷呈的诗篇。

这些诗篇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世界,表现了人们丰富精微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能在一生中不断与诗歌发生联系,这将对我们的精神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诺贝尔奖那么多次将桂冠颁给诗歌,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

来源:百家号作者:孙琬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古今20首纸短情长的酬唱诗词

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这位诗人,你读过她的诗吗?

露易丝·格丽克主要译者柳向阳最新译作

《诗刊》第十期

美国女诗人获诺奖,这些中国女诗人同样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诺奖10年间颁给3位诗人,我们比以往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