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三种东西有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
希望,睡眠与微笑。
而如今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失眠时代。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中国青年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接受调查的名青年中,能“一觉到天明”的仅有11.2%。
并且中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
今天要聊的这部片子,便试图追问那些丢失的睡眠。
《追眠记》
这是中国首部睡眠纪录片,由曾经制作过《水果传》、《本草中国》的云集将来传媒公司拍摄。
播出在东方卫视夜间十点档,刚开播就窜到同时段各大卫视的收视榜首。
纪录片的主题很简单:
人生三分之一时间在床上度过,可为什么我们躺在床上却睡不着?
马尔克斯曾在《百年孤独》里写道,失眠症是时疫性疾病。
的确,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眠之夜。
翟曼婷,18岁,一个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
她就读于河南郑州某全日制寄宿中学。
晚上十点半宿舍熄灯,早上五点多陆续起床,每天固定的学习时间不低于12小时。
即使这样,宿舍统一熄灯后,她和同学大都还会再学习一段时间。
直到实在困得不行,她们才会去睡觉。
毕竟等在他们前面的是80万考生的竞争。
翟曼婷最近模拟考状态不稳定,她对自己的目标大学有些焦虑。
“好学校人人都想去,好专业人人都会报,学霸那么多,学渣也挺多就像我。”
小姑娘自嘲之后,嘿嘿一笑。
然后说道:“太忧虑了,其实我是一个很欢快的人啊。”
摊手,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的。
但是成绩就在那里,高考就在那里,能怎么办?
“考完后我要睡他个三天三夜。”
可人生哪有睡三天三夜那么简单?
忻雨,一个中重度抑郁症患者。
她出生于河南农村,大学就读于上海某重点大学。
大二时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从此就踏上了漫长的治疗道路。
也因为经常性的精神崩溃,她没有一次工作能挨过2个月。
家境贫寒,治病除了自己工作就只有借钱,不知不觉她已经欠下了10万。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有万人患有抑郁症。
而长期生活在身心煎熬中的,失眠是他们最大的共性。
忻雨也不例外。
她现在独自居住在出租屋里,失眠了就在晚上写作到深夜。
她不想依赖安眠药,她恐惧安眠药:
我明明不困,但吃了药之后,身上所有的力气和血,都像被抽空了一样。
那一瞬间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比那更痛苦的事了。
而偌大的中国,又何止万高考考生和万抑郁症患者睡不着。
江西抚州,凌晨四点。
一群七八十岁的婆婆走在窄窄的河坝上,准备开始迎接新一天的生活。
郑秀花便是其中之一,她今年78岁。
丈夫早逝,她一个人把四个孩子拉扯成人。
如今,四个孩子三个在上海,一个在南昌。
孩子们给郑婆婆盖了新房,每个月给她寄生活费。
她就一个人在老家,过着完全自理的生活。
每晚凌晨三点之后,婆婆就再也睡不着了。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来想去都是坏事,没有好事,我这把年纪,将来怎么办?什么时候走掉都不知道。」
更多的时候,她是挂念着自己的几个孩子。
在外边生活还顺利吗?最近工作累吗?他们肯定又吃了苦吧?
心事涌上心头,便再也睡不着了。
她就这样一个人,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郑婆婆不是孤例,根据民*部统计,国内留守老人总数超过万。
他们留守在乡村,因为思念或者病痛,每夜难以入眠。
留守老人睡不着,那些外地漂泊的年轻人也睡不着。
李海名是上海的一个程序员。
他在小时候父母就不在了,奶奶一手把他带大。
奶奶最近打电话说,希望他可以考虑回老家发展。
他一直希望可以陪在自己奶奶身边,好好孝敬奶奶。
但又觉得互联网行业回家不好找工作,发展机会非常少。
曾经高考全校第一的李海名感到困扰:想想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而其实这个问题一直都在。
在上海高昂的房价与巨大的生活成本面前,李海名理想中体面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而回到故乡又不知道做什么,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
失败感与否定感如影随形,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留不下也回不去,他成了剩下那一批。
让李海名更加心情复杂的是,他发小们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而年近30的自己却依旧没有归宿。
而那些有了归宿的年轻人,也有他们的困扰。
韩佳,一位新生儿妈妈。
当妈妈的这一年,生活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料。
孩子出生后,夫妻双方家长都各有困难不能帮两人,她便辞职自己带娃。
韩佳几乎是一个人从早到晚照顾孩子,饿了要喂奶、拉了换尿布、苦恼要不停哄。
尤其是晚上,小孩子睡一会醒一会,一点两点三点四点时刻都不停歇。
她开始产后抑郁。
有一次,韩佳忍不住打了孩子的脸。
丈夫第一次对她动粗,用力推开了她的手。
入夜后,她看着身边熟睡的丈夫和孩子,韩佳留下了眼泪。
她想到:我为什么要发脾气,他还这么小。
而不久之前,韩佳也是被捧在手心,从来不做家务的独生女。
如今,丈夫要工作加班养家,而她则要操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各种家务杂事一大堆,再加上哭闹个不停的娃,韩佳身心疲惫到极点。
她已经一年没有睡过超过四个小时的觉了。
再回头看学生时代她的照片,一切恍如隔世。
而国人之中,睡眠最少的还是都市人。
南曦供职于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是名怀二胎6个月之久孕妇。
她的价值观就是追求卓越,一切都要求高效率快节奏。
什么时候入睡取决于何时解决工作。
无论睡的多晚,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准时起床。
无论是周末,还是怀孕期间。
张成是一名互联网创业者,他自3年前开始创业,就一直睡在办公室里。
每天晚上3点半开始入睡,8点半起床,脸上一直挂着浓重的黑眼圈。
他的人生信条就是:人活着要留下点什么,反正死后自会长眠。
对于他5岁的儿子,张成只在电话里出现的父亲。
零点调查机构给出的报告显示:城市层级越发达,人们的睡眠质量就越差。
上海是睡得最少的城市,平均不足7小时。
北京是通宵加班最疯狂的城市,平均一年通宵加班次数12次。
深圳是最爱在车里睡觉的城市,18%的深圳人在上下班时睡着。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地方,乃至整个中国。
我们已经跑的够快了。
然而,结果却常常是——追不上一个缓慢平和的好觉。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困。
而睡眠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生存印记。
少年少女面对着高考,压力巨大难以入睡;
青年面对着房价,焦虑重重难以入睡;
中年面对着沼泽般的生活,身心疲惫难以入睡;
老人担忧着少年青年中年的孩子们,同样难以入睡。
德国摄影师贝尔恩德·哈格曼旅居中国7年,拍摄的数百张普通中国人在公共空间休息的照片
失眠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所以叫做失眠症。
而这种症状便是我们时代的阵痛。
或许放在更宏观的历史长河中,这阵痛不值一提。
但具体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身上,那便是天大之事。
睡眠是对醒着时苦恼的最佳治疗,也是如同呼吸饮水一样的天赋人权。
已经忙碌一整天,抛掉你还挂念的人和事,放下还亮着的手机。
各位,闭上眼,睡吧。
电影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