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堂医事第8期
失眠是现代人类的病痛之源、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年中国睡眠研究会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内地成人有失眠症状者高达57%[1]。研究显示,失眠人群抑郁症发病率较非失眠人群高4倍。失眠已成为临床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有时还非常令人头痛。
近日,闲来有暇,附庸风雅,翻看唐诗宋词,读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沉浸在优美意境中的我,无意中发现,苏东坡是在夜间失眠状态下创作的此诗。证据就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兴奋的失眠了,也有了进一步的发现:
失眠与艺术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失眠是横跨精神(心理)与躯体两个学科的疾病。都说跨界好,这不,失眠居然与艺术扯上了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竟然延续了两千多年。失眠就像艺术的孵化器,成就了许多艺术家灵感的爆发和传世之作的诞生,不信您随便翻开一本古代诗词集,就能看到那些文人在失眠状态下的惊世之作,这些绝美的诗词,不但给予后人艺术的享受,也为我们探寻古人失眠的病因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1.情感因素:这类最多,具体又可分为,①怀春的如《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活脱脱一个失眠的英俊少年。②思乡的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深人静,望月思乡,何以能睡?③思亲的如方寿的《思亲》:秋窗点滴两连绵,也似思亲泪未干。一夜蕉梧声断续,叫人辗转不成眠。天人相应,思乡泪未干,一夜静闻细雨声。④怀念故国的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沉浸在这样的情感之中,叫人如何能安眠?
2.季节因素: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夜听虫鸣,心已如沐春,睡眠到成了累赘。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雪折竹声脆,焉能有酣睡?
3.环境因素: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身处如画般的意境之中,倒头睡去就太煞风景了。李煜的《捣练子令·深院静》: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睡眠要的是心静,小院虽静奈我何?
4.饮食因素:苏东坡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吴文英的《醉桃源·元日》五更枥马静无声。邻鸡犹怕惊。日华平晓弄春明。暮寒愁翳生。新岁梦,去年情。残宵半酒醒。春风无定落梅轻。断鸿长短亭。酒,形似水,性似火,集水火于一身;心,静如水,急似火,宅水火于一寓。水胜则寐,火胜则寤,酒性如何全在心。
5.年龄因素:如白居易的《睡眠》:星河耿耿漏绵绵,月暗灯微欲曙天。转枕频伸书帐下,披裘箕踞火炉前。老眠早觉常残夜,病力先衰不待年。五欲已销诸念息,世间无境可勾牵。有勾牵时睡不醒,无勾牵时常残夜,岁月不饶人!
中医对睡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