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自称有“晚睡强迫症”,或者“晚上睡不着”的人,可能不是自己的问题?也许,是他们天生自带失眠基因?
近年,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导致失眠症的7种风险基因,该研究证明,失眠并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只是纯粹的心理问题。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ureGenetics》上。这个国际项目的负责人是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的DaniellePosthuma教授和EusVanSomeren教授。失眠者的希望和认知
VanSomeren教授专注于睡眠和失眠研究,他认为这项发现是从神经元之间通信这个层面弄清楚失眠的开始,因此有助于帮助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他还希望这项发现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失眠。他说:“考虑到失眠症的严重影响、普遍程度以及风险,针对失眠原因的研究太少了。失眠常常被误会为是心理问题。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一种新观点。基因也是失眠的原因。”在11万名受测者中,研究人员发现了7种与失眠症相关的基因。在细胞基因转录调节过程以及胞吐作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前者中DNA被读取以形成RNA副本,在后者中细胞释放分子以此来和外界通信。其中一种名为MEIS1的基因在过去的研究中被认为与另外两种睡眠问题相关: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和睡眠脚动症(RLS)。通过与KonradOexle和德国慕尼黑Helmholtz中心神经遗传学研究所的同事合作,研究人员们得出结论,这个基因中的遗传变异似乎会导致上述所有三种睡眠问题。与其它特征的基因重叠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这些“失眠基因”与其它特征高程度的遗传重叠现象,比如焦虑、抑郁、神经过敏症和主观幸福感低。神经科学家AnkeHammerschlag博士是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说:“这项发现很有趣,因为这些特征通常是伴随着失眠症的。我们现在知道,这部分是由于它们共同的基因基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基因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相同的基因变异对于男性女性来说是否同样重要。Posthuma教授说:“部分遗传变异其实是不同的。这表明,导致男性和女性失眠的生物学机制不同。我们还发现男性和女性患失眠症的概率不同,我们的研究样本主要是50岁以上的人,其中33%的女性称自己有失眠情况,而这个数字对于男性是24%。”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DNA样本库和大量人群的诊断来追踪这些风险基因。英国生物库拥有大量的DNA样本,虽然其没有关于失眠诊断的信息,不过他们询问过受测者是否入睡困难或者睡眠是否不间断从而尽量确定哪些受测者满足失眠症特征。从上面的报道可知,和失眠、生理有关的问题是复杂而艰深的,不少科学家正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朝着这个方向研究,寻求突破——这也许可以被视为给失眠患者们的欣慰之一了。有效助眠,学会先“放下”安眠药
虽然患有失眠症的人很多,但其中也有不少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失眠的朋友,他们由于生活压力、自我紧张,久而久之“长忧成病”,一直以为自己失眠。这类人的共同点是睡不着时就习惯性地起床找安眠药吃...殊不知,要想睡得好,他们反而要先意识到:必须先把手中的安眠药、褪黑素好好放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更推荐目前备受亚洲乃至世界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