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人群中有1/3以上的人一生可能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失眠。睡眠有问题,并不意味着是病,你也许只是需要做一点改变就能调整你的睡眠状态,帮你把睡眠留在晚上。
01
你的失眠可能是遗传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Psychiatry上的研究报告显示,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圣地亚哥医疗保健系统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能够诱发睡眠问题的特殊基因。
事实上,截至目前,医学上尚未对失眠的原因探得确切因素,现阶段看来,互相制约的情况偏多,睡眠是大脑的高级功能,有一定累加重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基因简单参与。
包括睡眠在内的很多疾病都是有遗传因素的,比如抑郁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这里所说的遗传是指遗传易感性,但不是说你就一定会得。遗传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就是这个道理,所指的是概率的差别,15%和25%的差别,而不是0和的差异。比如有的父母睡眠很好,但他们的孩子经常加班,会出现失眠;有的父母经常失眠,但孩子生活规律,也就没有失眠这方面的困扰。
02
白天脑子越清醒,晚上睡得越好
晚上没睡好,白天不能补觉,也别睡午觉。对长期晚上都睡得不好的人来说,白天如果还经常补觉或者睡午觉,晚上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晚上睡得越不好,白天越不能睡。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两个月就能调整过来。当然,对于老年人,建议找专门的睡眠医生来帮助调节。
对偶尔加班的人,比如有些人熬夜到三点才睡觉,十点起来,这样不好。即使三点睡觉,也不能起那么晚,尽量按时起,比如七点半。白天犯困时可做运动。正常人白天也要有一定的活动量,以便晚上睡个好觉,健康人白天不少于一万步,睡眠有问题的,建议走一万五千步。
03
睡眠节律也怕衰老
睡眠节律在年轻的时候很容易调节,比如,“很多年轻人有一段时间晚上加班到很晚,两三点才睡,早上九十点才起来,过了这段时间,不用加班了,也能正常睡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节律越来越不容易调整了,“临床上就发现,新闻工作者、程序员、老师等,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加班,到了中老年后,35岁~40岁的时候就会有睡眠问题出现。”这跟我们骨骼的衰退、视力的衰退、大脑的退化等都类似,年纪越大生物节律就会变得不好了。
04
吃饱了睡得才踏实?那可不一定
常听人说:“吃饱了睡得才踏实”,可也有人因为吃得太饱而睡不着了。四十岁的刘女士不敢赴饭局了,每次饭局后,即使自己不喝酒,也会变得很难入睡,每次都要折腾到一两点才能睡着。
要想睡个好觉,还得管理好我们的肠胃。一般建议,睡觉前四个小时之内不吃大餐,两个小时不吃简餐。十一点睡觉,吃大餐到九点,晚上就很难入睡。因为吃得太多,我们的肠胃需集中精力来消耗这些食物,大脑就需要进行调控,也就不能正常地进入睡眠节律状态下了。
为了有一个好的睡眠,晚饭时间前移,但对于一些老人和小孩来说,容易饿,如果实在是饿了,可以喝点牛奶、橙汁等,尽可能地减少胃肠道负担。
有人说,睡前喝点酒才好入睡,但这样会增加早醒的问题,同时影响睡眠节律,对睡眠没益处。有喝酒习惯的人建议红酒不能超二两,50度以下的白酒不可以超过五钱,喝酒时间跟前面的晚餐时间要求一致。
05
拥有好睡眠,你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1.晚上上床时间不宜太晚,更不宜太早(因习惯、地方、年龄而稍调整),有睡意才上床。
2.除了睡眠,不可以在床上做其它事情。(看书看电影看电视玩手机通通都不要!)
3.除睡觉外,平时尽量不要进睡房,这样可以让床、睡房及上床时间这三者与睡眠形成连接,建立条件反射。
4.不要逼自己入睡,顺其自然,不要老是看闹钟,半夜醒来时也是这样。
5.中午不宜睡多,以30分钟内为宜,无论如何不要超过45分钟,中小学生不要超过1小时,尤其要注意的是:有睡没睡都要起床。
6.要限制在床上的时间,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过失眠前你的总睡眠时间。(周末假期都不例外!)
7.如果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切不可以补睡。
8.入睡前,重要的事情提前想好,睡前不宜从事过度兴奋的活动;不宜饮酒、喝咖啡、喝茶,不宜吃难消化的食物,不宜大量喝水,可以喝牛奶或含糖的食物;在入睡前可以选择温水淋浴,让我们的睡眠有种“仪式感”。
9.做到5个多、5不要。5个多:多做事、多运动、多去玩、多点兴趣爱好、多与人交流。5不要: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不要对身边人期望太高、不要对外界期望太高、尽量不要与他人比较、不要太过害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