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吴恩慧
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对于杭州钱塘区农业大户施秋琴来说,这场冲突给她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压力是,尿素、复合肥等化肥价格一天一个样,而且还在不断上涨。
“化肥涨价实在太疯狂,这个压力有点大,我纠结得失眠好几天了。”61岁的施秋琴说。
化肥连续上涨
幸亏2月底订购了33吨尿素
惊蛰刚刚过去,施秋琴的亩小麦也进入了返青拔节期,这时候就要加紧春管,及时给小麦追肥。
施秋琴早在一周前就开始行动了,2月27日,她向安徽的一家化肥厂订购了33吨尿素。“幸亏订了这批尿素!我们拿到的是出厂价,那个时候一吨3千元还不到点,今天送到价是多元一吨,而且这个价格还只是今天的价格,明天就说不好了。”
2月底购入的尿素
实际上,化肥的价格已经连续上涨一段时间了。“虽然每天涨价的幅度不算太大,但是天天涨实在挡不牢!比方说复合肥现在开票价是元一吨,去年11月份,还是每吨元-元,照理来说,按往年的行情,从开年到正月月半这段时间,化肥公司为了销售冲量,各种化肥价格要降下来的,但今年因为疫情、俄罗斯乌克兰冲突等原因叠加在一起,不降反升。”施秋琴的语气里,充满了无奈。
根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最新发布,2月28日中国化肥批发价格综合指数为.6点,同比上涨点,涨幅为34.4%,出现季节性上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注意到不少化肥原材料今年以来价格一路上涨,增加了下游农户的成本。
施秋琴种植的花菜
“我们因为是大户,直接跟安徽六国一家化肥厂签订购买协议,拿的化肥都是出厂价格,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施秋琴说,除了亩小麦,她还种植了花菜、芦笋等亩蔬菜,这些蔬菜也要用到化肥,去年和安徽这家化肥厂联系上后,厂方直接跟她签订了购买协议,以出厂价供应化肥。
“但是普通农户去农资商店零买化肥,成本比我们肯定要高一点。”除了农业大户,施秋琴还有一个身份是杭州市的人大代表,搞了20多年农业,将心比心,她也时刻关心着农民朋友们,这些年她提交过《关于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建议》等不少与“三农”有关的建议。
今年农业怎么搞
愁到失眠
昨天早上9点多,施秋琴还没起床。“这几天都失眠,昨天晚上也没睡好,实在起不来。”施秋琴说,除了涨价,天气原因导致的小麦种植成本上升也是她失眠的一个原因。
她告诉记者,去年冬天小麦播种后,因为干旱缺雨,化肥没法溶解,相当于施下去的化肥直接蒸发了,这又给现在的追肥增加了尿素用量。“本来一亩地用斤就够了,现在要用到斤,等于一亩地就要多出50斤的用量,亩下来,是很大一笔成本啊!”
按照尿素一吨元的买入价格,每斤相当于1.55元,一亩地多出77.5元,施秋琴的亩小麦,要多用掉31万元的化肥钱。
吃过午饭,施秋琴开车赶往钱塘区的小麦承包地。她的家住在萧山城区,开过去要一个多小时。
在小麦地,她和几个帮工一起,熟练地操作无人机撒肥,施秋琴说,从前年开始,她就在自己地里实践数字农业,用无人机播撒种子、撒肥、撒农药。去年四月份,施秋琴还被评为农业农村部首届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浙江省共7人,施秋琴以农机操作驾驶、农机故障诊断维修、农机化技术推广等特长而上榜。
施秋琴驾驶农机资料图
随后,她又俯下身子查看小麦长势,“果然有一些烂根了。”施秋琴说,前段时间雨水不断,加上地里排水不畅,最近气温又突然上升,小麦就容易烂根。
确实,1月下旬以来,杭州一直被阴雨雪笼罩。从1月22日至2月7日,杭州市区累计降水量达.3毫米,是常年同期平均(40.6毫米)的4.8倍,成为年有连续气象观测资料以来历史第一。那段时间,施秋琴就开始担心小麦烂根问题,她的小麦地,排水不是很顺畅,常有一片一片的积水洼地。
小麦地的积水
“做农业不容易啊,看天吃饭!”施秋琴望着小麦地,感慨道。
很快,话锋一转,她又道:“大大刚刚说了,我们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句话很鼓舞人。做农业20多年,很多困难都经历过,车到山前必有路。今年最大的计划是把农业智能化继续搞上去,在自己的地里加大智能化投入。”
施秋琴正在地里查看小麦烂根情况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的施秋琴九点多就已在地里走走看看,“今天是女神节,我可以少干点。”她笑道。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