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主管护师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睡眠障碍病区)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效率的提升,和一些特殊岗位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职业需要倒班制来满足工作需求,比如大家常见的夜班司机、医务工作人员、飞行员和经常有境外出差(跨时区飞行)工作的职场蓝领等等。然而由于长期的倒班,导致自我身体的睡眠生物节律无法与外界的作息时间达成一致,据调查显示多达三分之一的轮班工作者,自诉经常出现入睡困难、早醒、日间疲乏、无力或过度嗜睡等相关睡眠障碍的问题,而睡眠障碍以及昼夜节律失调都与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精神或神经疾病等健康问题息息相关,严重者还会影响认知功能,造成个人以及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
在多年前就有学者发现,任何生物体内都有一定的规律在默默遵循,人类作为高等生物必然也是有的。在古时候,我们讲究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昼夜节律。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月亮绕着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每天都会有白天和夜晚,这些都属于大自然的规律,人类在大自然的依托下也有自己的规律。从猿人进化到现代人类,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人类早已把生物钟默写到了自己的身体里。然而最近二、三百年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电灯的出现,让原本黑暗的夜晚亮如白昼,从而大大的影响到了我们人体的昼夜节律。而昼夜节律是由前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的内源性生物起搏器产生的,也可以通过外源性刺激(zeitgebers)进行调节,而最有效的外源性刺激就是光照。人工夜间光照可能会导致SCN时钟和褪黑色分泌改变,从而进一步导致睡眠问题。(在相对规律、固定的时间睡觉、起床,就是最重要的节律。)当内在的节律稳定,就可以睡得很好很香,次日精力充沛,可照常进行一整天的社会活动;内在的节律紊乱,则会出现睡眠结构紊乱、失眠、早醒、多梦;严重者可导致日次精神状态欠佳,情绪激动、易激惹等症状。
由于光线对节律、对睡眠是可以起到调节作用的,那我们同样也可以利用光线,来改善倒班工作人员的节律啊。倒班人员因为长期处于一个昼夜颠倒的环境里,到底应该如何调整呢,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假设第一天开始上晚班,从晚上睡眠改为白天睡眠,在下夜班的路上,就要尽量的避免接受光照,可以带上墨镜,遮蔽光线;回到家要尽量营造一个黑暗、安静、舒适的环境,可以使用遮光窗帘,帮助我们把白天的环境打造成类似夜间的睡眠环境;在临睡前吃小剂量褪黑素,可以帮助睡眠。但无论如何,夜班工作者的睡眠是相对不足的。可以在傍晚到临上班前规律的睡1-2个小时,除了能帮助我们补充睡眠,还能让我们在夜班当中维持一个很好的。另外,利用光可以把睡眠往后推的作用,间断的光照也是可以的,工作中可以安排比较强的光源,间断的进行照射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