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博客
郝旭光
提要:今年春天因为疫情而被迫宅在家里,人们常常会产生很多负性情绪。面对负性情绪,建议看问题时用相对、全面、动态代替绝对、片面、静态的合理化方式,通过延迟、转移、替代和升华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
当时面对来势之汹、传播之烈、传播方式之隐秘的病*,人们不得不面对封城、封路、隔离小区、隔口罩交流、宅在家的困境,内心弥漫的情绪由恐慌、紧张、焦虑、郁闷及逐渐出现有些无聊、压抑,偶尔还会愤怒等负性情绪,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在低度或者适度范围内,有些负性情绪甚至是有益的,例如恐慌。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的恐慌是因为人首先要保证安全,能让人们对危险保持警觉,有利于人们对自身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判断、提早预防。更好适应社会环境,因此恐慌对人类生存和繁衍有很大的影响。但过度恐惧会让人们过度谨慎畏手畏脚,扭曲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同时恐慌过度也会对人们身心形成极大的伤害。因此,自己有负性情绪,如果不是特别严重,接受和正视自己现在有“负性情绪”这个事实。只要心理上接受、理解了负性情绪,人们就有可能不轻易被负性情绪所干扰。
但是,如果听任这些负性情绪的随意变化,时间长了,可能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甚至是生理健康,出现一些交“智商税”的行为。例如,因为恐慌,而盲目夜间外出排队抢购“双*连”;因为焦虑而失眠;因为无聊、郁闷而不停地吃零食、刷各种社交媒体,以至于一天下来,咽干气短,头晕眼花,好像大病一场;因为压抑而愤怒,因为愤怒而有语言和行动的攻击性等等。因此,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应该设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负性情绪。如何管理自己的负性情绪?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彼得萨络威(PeterSalovey)、迪巴洛(MariaDipaolo)和约翰梅耶(JohnD.Mayer)提出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相关的能力。控制,更多强调的是控制负性情绪。情绪的变化,逻辑上说两个因素影响,引起情绪变化的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强度,情绪主体对事件的认知。从成本收益比较的角度,人们很难改变事件本身,或者即使能够改变,所花成本也极高。但改变认知,相对成本较低。Fiskehe和Talor(),提出“认知吝啬*”(Cognitivemiser)的观点,人们在分析问题,不会收集到尽可能多的、应该收集的信息,而是只收集某些信息,通过忽略、改变某些信息来降低自己的认知负担。
合理化:看问题时用相对、全面、动态代替绝对、片面、静态
合理化指的是需要找到合适的理由,而合适的理由来自于看问题时用相对、全面、动态来代替绝对、片面和静态。所谓“相对观”,强调不好中有好的一面,危机也是机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全面观”强调补偿: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例如,“我宅在家,诸多不便,但我还远离了最严重的传染源呢”,就是补偿,等等。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个道理。“动态观”强调转化:现在不好将来好,例如,封路、隔离小区了,但终会“否极泰来”,“疫情总会结束,口罩终将摘掉”,等等。总之,“相对观”注重胸怀宽广;“全面观”注重思路宽广;“动态观”注重眼界宽广。这是处理负性情绪认知层面的要求,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认知层面的问题,才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
转移:转移注意力,与社交媒体保持距离
转移指的是转移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