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咱们讲什么是失眠症,后台就有很多朋友咨询,失眠症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其实,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不需要搞懂疾病的发病机制,正如我们只需要知道开车时踩油门车子要走,踩刹车时车子要停这个知识点就可以,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踩油门车子要走,踩刹车时车子要停。
不过,既然很多人问到了这个问题,今天咱们就来讲一讲。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总的来说,目前的科学水平对失眠症机制的研究还不是非常清楚,学术界对失眠症的病理机制提了两个假说,分别是过度觉醒假说和3P假说。
过度觉醒假说
该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这种过度觉醒横跨24h的日周期。
失眠患者在睡眠和清醒时表现出更快的脑电频率、日间多次小睡潜伏期延长、24h代谢率增加、自主神经功能活性增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活跃及炎症因子释放增加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3P假说
说到3P假说,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3P。
3P指的是Predisposing(易感因素)、Precipitating(促发因素)和Perpetuating(维持因素)。
该假说认为失眠的发生和维持是由3P因素累积超过了发病阈值所致(解释一下,阈值指的是一个分界线,比如考试得了60分是就及格了,59分就要补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易感因素
一般来说,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及性格特征等,可使个体对失眠易感;
促发因素
促发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及应激等,可引起失眠症状的急性发生;
维持因素
维持因素是指使失眠得以持续的行为和信念,包括应对短期失眠所导致的不良睡眠行为(如延长在床时间)及由短期失眠所导致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等,尤其是对失眠本身的焦虑和恐惧。
目前,广泛应用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就是建立在3P假说的基础之上。
说了这么多,偷偷告诉你们:其实,我也还没把失眠症的发生机制弄明白......
好消息:
我开通了今日头条帐号,
头条号名称:
欢迎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