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彭兴庭无专业精英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读g1rey5jy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彭兴庭:“无专业精英”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读


中山大学新创博雅学院,旨在通过通识教育打造“无专业”精英。该学院在招生简章中声称,“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该院院长更表示:“中大珠海模式将是全国高校最好的模式。”(10月8日《广州》)对“无专业精英”这个概念,我感觉很困惑。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专业技术分工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韩愈先生就告诉我们:“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今天,随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的发展,更不知道衍生出了多少门类齐全、分工细致的学科。所谓“无专业精英”,打着的是通识教育的招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对通识教育最大的误读。通识教育,英文为“GeneralEducation”,始于希腊,后为罗马人所延续和发展,并在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中以“自由七艺”的发达而勃兴,因此,通常也被翻译为自由教育、一般教育。顾名思义,通识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即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可见,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全面人格为目标,这与专业教育以培养“技术能力”和“谋生手段”并不矛盾。1945年,哈佛提出以培养“全人”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而1978年又将这一目标修正为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目的,推崇“宽度(通识教育)+深度(专业教育)”的目标。其实,一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都不是以“去专业化”为导向,而是在努力打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障碍,尝试在二者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然而,“无专业精英”教育,在强调通识教育的同时,却可能无意中走向另外一个反面。大学本科教育内容的改革,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通过课程创新,更好地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而不是顾此失彼。通观我国大学课程设置,在通识教育方面,开设的课程大体不过是什么“经济学原理”、“法律基础”、“高等数学”之类,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仍是以学科为界限来划定的,难逃专业的狭隘视野。而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通识教育课程可能是“财富、权力、美德”,是“正义”,是“时间、空间和运动”……这些课程设置不仅生动活泼,更是在整合跨学科科目的基础上进行的。彭兴庭(福建 博士研究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