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年8月在某院门诊首次治疗的失眠症患者。符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首次发病,未经药物治疗;无严重器质性疾病,无烟酒嗜好及药物滥用者,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并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方才入组研究。共入选60例患者,按患者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佐匹克隆组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7~62岁,平均41±12岁,病程7个月~19年;对照组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5~65岁,平均43±13岁,病程6个月~21年。以上各项基本资料经t检验或X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佐匹克隆组剂量7.5mg/日,艾司唑仑组剂量1~2mg/日,每晚睡前服用;疗程4周。
观察指标:由本研究组中的2名临床精神科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采用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SRSS)和副反应量表(TESS)
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按SRSS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查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心电图及肝肾功能。
结 果
两组SRSS评分比较:在治疗4周后,佐匹克隆组和艾司唑仑组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提示两药对失眠症均有显著疗效。两组在治疗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佐匹克隆组和艾司唑仑组的显效率分别为86.7%和76.7%,有效率分别为97.0%和9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心电图及肝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佐匹克隆组出现不良反应7例(23.3%),艾司唑仑组17例(5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4,P=0.)。佐匹克隆组出现2种不良反应5例,1种不良反应2例;艾司唑仑出现4种不良反应1例,3种不良反应3例,2种不良反应7例,1种不良反应5例。治疗4周末TESS评分:佐匹克隆组1.7±0.5,1;艾司唑仑组2.5±1.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提示佐匹克隆组不良反应少于艾司唑仑组。TESS评定结果比较见表3,佐匹克隆组常见不良反应为口干口苦、头昏等,共计12例次,症状均较轻微;艾司唑仑组常见不良反应为头昏头晕、嗜睡、头痛等,共计32例次;其中佐匹克隆组出现口干口苦症状的例数显著高于艾司唑仑组(P0.05),而艾司唑仑组头昏头晕、嗜睡、头痛的例数明显高于佐匹克隆组(P0.05)。
当,而无肌松、抗惊厥作用,故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大减少,其在治疗剂量下,起效
快,对睡眠方式的影响很小,基本不改变正常睡眠生理结构,无明显宿醉作用、反
跳性失眠及戒断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佐匹克隆有明显改善睡眠作用,且不良反应少而轻,患者能耐受,服药依从性好。佐匹克隆可以作为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方法。但长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佐匹克隆和艾司唑仑对诱导入睡、延长睡眠时间、减少夜醒、减轻做梦,提高睡眠质量均有良好作用。在改善患者宿醉反应晨醒后无残存镇静作用方面佐匹克隆优于艾司唑仑。佐匹克隆组服药后有口苦现象,但不影响其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佐匹克隆和艾司唑仑对失眠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佐匹克隆组白天的残留镇静作用小于阿普唑仑,次日醒后头昏头晕、头痛、嗜睡等宿醉感显著低于艾司唑仑组,虽然佐匹克隆组服药出现口干口苦现象较多,但症状一般轻微,不影响其治疗作用。综上所述,佐匹克隆等非苯二氮类药物的镇静催眠作用与苯二氮类相似,但不良反应少而且症状轻,是短期治疗失眠症安全有效的药物。本研究不知之处:①入选病例数有限、观察时间短,还需对两种药物的长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做进一步研究;②仅对药物治疗失眠症进行了研究,但失眠症的发生原因复杂,应针对原因,采取采药物治疗、睡眠卫生和认知行为以及其它辅助等综合治疗,遵循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有待在下一步研究中完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