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失眠症状或者失眠障碍的现患率在4%~50%之间20。根据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6个城市中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内地成年人中失眠患病率高达57%,工作人群中有65%的人存在睡眠障碍,这个比例已远远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而采用相对严格的DSM-Ⅳ-TR诊断标准,在年北京市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普通成年人群中失眠的患病率在9.2%。无论采用何种标准和何种抽样方法,结果均显示失眠是一个普遍的睡眠问题。
失眠病程的特点
失眠常常表现为波动病程。在1~10年随访研究中,成人的失眠持续率大约在30%~60%之间,提示失眠病程具有显著的持续性。而在另一方面,这些数据也显示失眠在很大一部分人群中在某一个时间点是会有缓解的,也就是说,失眠的严重程度是会有波动的。
有学者发现93.4%的失眠伴有白天功能损害患者在过去12个月的每月随访中至少改变过一次诊断状态,他们还发现3个月的期限可显著提高慢性失眠定义的可靠性。关于中国人群中失眠的病程转归数据较少。普通成人人群和青少年人群的失眠发生率比较类似,大约在6%。
从儿童期进入青少年时期,失眠的持续率较低,大约为15%;
中年女性和中年男性分别为42.7%及28.2%。
在广东农村中学生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失眠症状的1年持续率为41%,而新发病率为16%。
失眠的8大影响因素
(1)年龄:失眠的显著危险因素。慢性失眠症状的现患率从儿童的4%,青年成人的9.3%,增加到老年人的38.2%。失眠随着年龄而增长的原因未明。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部的睡眠稳态下降。此外,与年龄相关的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也是失眠随年龄增长的原因之一。
(2)性别:失眠的现患率具有显著的女性优势,女性的患病风险大约是男性的1.41倍,该比率在45岁人群中甚至增加至1.7倍。年的一项研究分析确定失眠的女性优势存在于不同的种族及不同年龄段的成人,证实了失眠女性优势的普遍性
。然而,对儿童(12岁)的调查并没有发现失眠存在女性优势。最近有研究提示失眠的女性优势主要在青春期发育晚期或青春期发育后得到显著的增加
(3)既往史:先前曾经有失眠发作的人群的新发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群的5.4倍,所以既往的失眠即使完全缓解,仍然是未来失眠的危险因素。
(4)遗传因素:家系研究显示失眠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此外,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进一步的家系研究相双生子研究显示遗传度大的在30%-60%之间,即失眠的发生原因30%~60%可归因于遗传因素。
(5)应激及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新发失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此外,应激事件的数目和持续时间也是失眠新发病率的显著危险因素,并且两者之间可产生协同效应。
(6)个性特征: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失眠患者表现出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
(7)精神障碍:大约有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失眠症状,而大约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一种精神障碍。因此,先前的观点认为失眠是精神障碍的一个主要症状。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失眠是精神障碍,特别是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
(8)躯体疾病:慢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失眠症状,而失眠人群罹患各类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失眠可增加多种内科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发病风险。
失眠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且给人造成的心理痛苦也是不容忽视,所以让自己有一个好的睡眠应该成为我们最紧要的事情。